靶向药“盲吃”,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别人怎么吃的有效果?
发布时间:2020-07-03 点击量: 次
靶向药——靶向药物(targeted medicine)是目前相对较先进的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其目的是使药物或其载体能瞄准特定的病变部位,并在目标部位蓄积或释放有效成分。
我们都知道,在使用靶向药物治疗前,需要做相应基因检测,针对基因检测结果选择适合的靶向药物。但数据显示,在中国肺癌患者中大约有50%患者会产生EGFR敏感突变,这就意味着有一半患者没有靶向药可吃。这部分面临患者“无药可用”的患者,经常问北京海德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问题是:“我能盲试靶向药吗?”
盲试是指肿瘤患者,在不进行基因检测,或检测后没有合适靶点时(即野生型,没有敏感突变),服用靶向药的情况。
对于盲吃靶向药的人群主要分为两类:、(1)一类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做基因检测,而选择直接服用靶向药物的人群;(2)另一类是做过基因检测,但检测结果为阴性(野生型,无敏感突变),依然选择靶向药治疗的人群。
为什么选择靶向药前做基因检测?
肺癌靶向药物只对产生对应突变的患者有效,而对于非小细胞肺癌而言,大约50%左右患者易发生EGFR基因突变,大约5%左右会发生ALK融合/重排,大约3%发生ROS1融合突变。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只有携带了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在靶向药物的作用下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因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需要在确诊后尽快进行基因检测,“对症下药”,才能收获理想的疗效。
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委员会(FDA)规定,医生开具靶向药物处方前必须为患者做基因检测;在中国虽没有强制的要求,但在药物说明书上有明确指出药物的作用靶点。例如:泰瑞沙的说明书中明确标明:“在选择使用本药物治疗的患者,必须经检测存在EGFRT790M突变类型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为什么有人盲试会有效呢?
盲试有效的情况,存在以下几种可能:1、没有做过基因检测的患者,不知道自己是否存在突变,部分的患者其实本就是敏感基因突变人群,选择的靶向药刚好是针对他突变基因的药物,因此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情况,就相当于拿自己的生命在“赌一把”。2、另一方面现在的基因检测技术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检测手段无法保证100%的准确性,可能会出现基因检测假阴性。在临床上,基因检测通常有以下三种方式:术中肿瘤样品、穿刺活检样品、“液体活检”(血液、胸水等),但无论哪一种检测方法,尤其是液体活检,都有可能出现假阴性,这部分患者“盲吃”有效,但其实他们也存在基因突变。3、还未被发现的抗癌机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肿瘤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各种新的诊疗技术,药物层出不穷,但肿瘤对人类来说还是一个浩瀚的宇宙。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机理状态。对于部分盲试药物有效的患者,他们的身上是不是有特殊的抗癌机制,我们目前还无法确定,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海得康海外医疗相信这些疑惑会一个个被揭开。
盲试靶向药有什么危害和风险?
海得康海外医疗提醒您如果不进行基因检测,盲目地使用靶向药物,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更有可能错过最佳治疗的时间。错用靶向药物,可能导致延误治疗、最终加速病程恶化。
一般情况,基因检测周期约为7-10个工作日,患者手术后,也需要两周左右时间等待身体恢复,再进行下一步治疗,因此,可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等待检测结果。尽早进行基因检测,便可尽早制定治疗方案,及时应用于临床治疗。